1.产品介绍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高原盆地。惠水县地处黔中腹地,地貌类型属典型的高原盆地,涟江纵贯全境,冲积平原面积达90平方公里,形成的涟江大坝是贵州第一大坝,达10万亩。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平畴绿野,生机盎然,是贵州著名的稻粟之地,这里有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贵州黑糯米的发源地。 (2)气候方面: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全年日照时数多为1000h~1350h,年无双期280d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种植优质黑糯米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3)水资源方面:全县年降均水量1100mm~1300mm左右,水源充足。水稻全生育4~9月降水占全年80%左右,众多优质水源、暗河、 泉水星罗棋布,植被生长茂盛,生态良好。
3.地域范围
惠水黑糯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惠水县好花红镇、涟江街道、濛江街道、岗度镇、雅水镇、摆金镇、王佑镇、断杉镇、芦山镇、羡塘镇等10个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2′~107°06′,北纬25°41′~26°18′。生产规模2000公顷,产量12000吨。
4.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惠水黑糯米种皮紫黑,粒形椭圆或长粒,精米乳白;米饭黝黑晶莹,浓郁芳香,口感绵软有弹性,粥清香油亮,适口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花青素≥0.2 mg/kg,直链淀粉≤ 2.0%,蛋白质≥5.5%。
5.特定生产方式
3.1 品种:黑糯72等适宜当地种植的黑色糯稻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的要求。 3.2 种植条件:产地范围内海拔高度800m~1400m,土壤有机质含量≥1.0%,土壤pH值5.5~7.0,产地环境质量须符合NY/T 847-2004《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 3.3 栽培管理: (1)播种:一般于3月下旬~4月中旬,适宜秧龄30~45天。播种量:37.5kg~45kg/公顷。 (2)移栽:时间为5月中下旬~6月上旬。每公顷植苗20~22万穴,每穴4~6棵秧苗,行株距一般为20×12cm左右。 (3)田间水分管理:采取 “三水三湿一干”的灌溉技术,即寸水插秧,寸水施肥除草治虫,寸水孕穗开花,湿润水分蘖,湿润水幼穗分化,湿润水灌浆结实,够苗排水干田控蘖(茎蘖数达目标穗数85%~90%)。收割前7-10天排水晒田。灌溉水质应符合应符合 N Y 5117- 2002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中对灌溉水的规定 (4)施肥:遵循“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基肥,适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平衡施肥,增施硅锌肥”的施肥原则。要求每公顷施有机肥≥18000kg。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规定。 3.4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病虫检测,根据测报精确防治。病建立病虫害检测点,开展测报,及时地查虫情苗情,根据防治指标,做好分类指导。病虫防治实行建生栽培,推广应用振频式杀虫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农药用量,农药的使用必须符合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1~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5 收获:一般于9月下旬~10月上旬收获,晴天自然晒干,稻谷含水量≤14.5%,即可入库贮存。 3.6 晒谷:保持一定的厚度,以免干燥过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烘干机低温干燥入仓,稻谷含水量≤14.5%,及时进仓贮存。做到不同品种单独收获、单独运输、单独脱粒、单独贮藏、单独加工、单独包装,防止与普通大米混杂。 3.7 加工:稻谷清选→除尘去石→砻谷→谷糙分离→碾米→包装→成品入库。 3.8 生产记录要求:惠水黑糯米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6.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惠水黑糯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惠水县蔬果站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惠水黑糯米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