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详情
    恭城月柿

    1.产品介绍

    恭城月柿因主产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且因其去皮晒制成柿饼后,质软、透明,表皮有一层糖份蒸发后形成的白霜,形如一轮明月,加之出产自恭城,因此得名恭城月柿,是传统出口土特产。 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中就有“月柿”之名,并行销境外:“恭城土产最盛者莫如黄糖、生油、茶油、木油、月柿、黄豆、红瓜子七种行销境外”、“月柿三千担,值银四万元以上”,另在介绍恭城特产时也记载:“柿果,形圆而扁,近霜降节始熟”,还介绍了鲜柿脱涩的方法。 1990年的《广西外经贸志·恭城瑶族自治县分志》对恭城月柿的渊源、品质特点、种植技术、历年种植销售情况有专门介绍。该书记载:“(恭城月柿)俗称柿饼,体形扁圆似月,体有白霜,故又称月柿,为柿树果实加工而成。据故老口碑相传,明代万历年间自福建邵安引进柿树栽培,并开始加工柿饼,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2.1 地理特征 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积平地。全县东、西、北三面为中低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县内最高处是银殿山顶,海拔1885米;最低处是恭城镇古城村岭尾屯,仅有130米。全县山地1570390亩,占总面积3223530亩的48.71%;丘陵709715亩,占22.02%;台地28710亩,占0.89%;平地874883亩,占27.14%;水面及其它39832亩,占1.24%。 2.2 气候特征 恭城瑶族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显著,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685.5mm。降水量县内分配不均匀,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降水量年内分配亦不均,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经常出现秋、冬旱,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区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9.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3.1℃。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54mm。多年平均风速2m/s,日照时数1874h,无霜期266d。 2.3 水土资源特征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水平分布上看,恭城瑶族自治县由南至北均为红壤,成土过程为红壤化过程;从垂直分布上看,海拔250m以下为第四纪红土红壤、砂页岩丘陵红壤、砂页岩山地红壤、棕色石灰土、砂页岩紫色土、砂岩紫色土;海拔250~500m为砂页岩丘陵红壤、砂页岩山地红壤、棕色石灰土、砂页岩紫色土、砂岩紫色土;海拔500~800m为砂页岩山地红壤、砂页岩黄红壤、砂页岩黄壤、砂页岩紫色土、砂岩紫色土;海拔800~1000m为砂页岩黄红壤、砂页岩黄壤、砂页岩紫色土、砂岩紫色土;海拔1000~1200m为砂页岩黄壤、中层砂页岩石灰性紫色土、砂页岩灰化黄壤;海拔1200m以上为砂页岩黄壤、砂页岩黄棕壤、砂页岩灰化黄壤;海拔1300m以上为黄棕壤。 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河流大部分属珠江水系,小部分属长江水系。境内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电理论蕴藏量为1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6.31万千瓦,年可发电量2.2亿万度。 2.4恭城月柿品质特征与地理、气候、水土资源特征的密切关系 2.4.1 从地理特征来说,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是恭城月柿的主要产区,相对于平地,山地和丘陵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比平地稍低,山坡上比较容易形成自然风,果园内通风比较好,月柿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果大、丰产,外形美观,表皮有一层白白地粉霜。 2.4.2 从气候特征来说,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气候特征对恭城月柿的品质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生长季雨量前期、中期多,后期少,符合柿树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柿树对水分的要求总的来说是前期、中期多,后期少,柿树生长发育前期如发芽、开花和中期果实膨大是月柿需水3个关键期,要求有较多的水分。对于发芽和开花处在春季3、4月份雨量是充足的,除少数年份有春旱雨量略显不足外,大多数年份均能满足其需要。果实膨大期对水分要求最关键,特别是6月中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10上旬,前者是果实细胞数量增多阶段,后者是果肉细胞吸水膨大、养分转化、水解与积累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从恭城瑶族自治县气候资料看,6月中旬~7月上旬每旬45~90mm的降水,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9月中旬~10月上旬每旬有15~25mm,一般亦不存在大问题,只有少数年份雨量在5mm以下,需要进行灌溉。 果实成熟期要求相对干燥少雨的天气,10月下旬~11月中旬雨量一般在10 ~20mm,干燥少雨天气利于月柿黄熟和形成好的品质。成熟期良好的光、温条件,对形成好品质非常重要。月柿成熟期要求有较适宜的光照和气温条件,一般月柿成熟要求日平均气温13~23℃,以日平均气温在18~22℃为最适宜。气温过高,呼吸作用太强,对营养消耗太多,使果皮粗厚,果肉褐斑多,品质不佳。10月下旬~11月上旬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8~20℃范围内,2旬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9.7℃和18.8℃,正属最适宜温度范围。月柿成熟期光照以日均5~7h为宜,从历史资料看10月下旬~11月上旬的日平均日照为5.4h,亦属最适宜日照范围。最宜的气温和光照正是恭城月柿得以形成最佳品质的重要原因。 2.4.3从水土资源特征来说,近20多年来,恭城逐渐形成“养殖—沼气—种柿”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月柿种植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加快了土壤的营养物质与能量转化速度,提高了土壤对月柿供给有效养分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月柿的产量和质量。

    3.地域范围

    恭城月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即:东经110°36′41″~111°10′12″,北纬24°36′50″~25°17′15″之间,包括三镇六乡: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平安乡、西岭乡、加会乡、三江乡、观音乡、龙虎乡及其所辖的117个行政村。区域面积为2139.31平方公里。

    4.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4.1外在感官特征:恭城月柿果实为扁圆形,果皮橙黄色至橙红色,皮薄光滑,有果粉,无核。红柿:果肉红色、透明,质软,汁多,味清甜。脆柿:果肉黄色,质地脆,味甜,有香味。柿饼:形似圆月,故名“月柿”,有柿霜,肉红透明,质柔软,清甜,有香味。 4.2内在品质:恭城月柿含总糖≥16.7g/100g;维生素C≥19.4mg/100g;钙≥4.99mg/100g;磷≥12.0mg/100g;粗纤维≥0.4%。 4.3安全要求:恭城月柿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NY5421-2004《无公害食品柿》标准要求。

    5.特定生产方式

    3.1 产地选择:宜砂壤质,忌黏土或纯沙土,PH值5.5-7.5,土层深厚,土层在60cm以上,地下水位100cm以下,排水良好。土壤肥力、污染物含量应符合NY/T391的规定。 3.2 品种范围:恭城月柿。 3.3 生产过程管理:严格按照《恭城月柿生产技术规程》(DB45/T725-2011)进行生产管理,对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进行严格质量规范,杜绝使用违禁农药,推荐使用植物源、矿物源、生物源农药,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 3.4 产品收获及采后处理: 鲜柿采收按不同用途分期采收:①鲜食脆柿,宜在果皮退绿转黄时采收;②鲜食红柿,宜在果皮完全黄色时采收;③加工柿饼,宜在霜降后果皮稍呈红色时采收。 采后处理:①红柿,用40%乙烯利兑水稀释10-20倍,用卫生棉签沾药剂点果蒂,然后用专用纸箱装果;②脆柿,用3%-5%石灰水浸泡,以完全浸没果为宜,常温浸泡3-4天,或用酒精脱涩法,脱涩后分级装箱;③柿饼,刨皮后经太阳晒或用烤箱烘烤,其间用手捏柿子成形后分级装箱。 3.5 生产记录:对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采收等做好全程记录。 3.6包装:应选择可降解或易回收,并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和环保要求的包装材料。 3.7贮存: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阴凉、通风、无异味,有防潮、防尘、防蝇虫、防鼠设施的室内。 3.8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应有防尘、防雨、防晒设施,装卸产品时应轻拿轻放,严禁甩掷。

    6.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5.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5.2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恭城月柿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履行以下义务: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③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5.3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5.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5.5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产品图片
     
    © 2016 深圳市安路云农产品大数据溯源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92646号-1
    指导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高性能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